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心外科成功救治复杂心血管病患者

发布时间:2024-06-27 浏览次数:
字号: + -

近日,一位有诸多合并症的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北京心脏微创诊疗中心)成功接受微创肋间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恢复良好,现已出院。

患者情况复杂,治疗难度大

该患者有多年的冠心病史,既往曾接受过支架植入术。入院前3天,患者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胸骨骨折和锁骨骨折,1天后患者于夜间突发晕厥,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降支远端狭窄,术中冠脉开通困难,支架/药物球囊植入失败。遂转院至北京一知名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就诊,被告知手术风险大,建议暂保守治疗。最后,患者辗转来到朝阳医院,由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苏丕雄教授团队收治入院。

image1.jpg

图1:造影显示LAD支架远端狭窄


手术方案的权衡

经过详细了解病史,朝阳医院心脏外科团队发现患者有诸多合并症:近半年因主动脉溃疡/血肿接受过大血管支架置入术;患类风湿关节炎16年,可能合并类风湿血管炎;胃溃疡病史10年,现偶有上腹部疼痛症状。另患者新发右侧肋骨骨折,术中需要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这也对麻醉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同时对患者的术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创手术成功实施

苏丕雄团队经过审慎讨论,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决定采用微创肋间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通过肋间微创切口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该术式相较于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且一般情况较弱的患者。该方案不仅无需体外循环,直接在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而且不需要切开胸骨,大大减小创伤,并显著减少并发症。

image2.jpg

图2:该患者肋间小切口展示,愈合良好


由于该患者冠状动脉前降支曾多次接受介入治疗,支架已“铺到”冠脉前降支远端,主治医师提出,乳内动脉即使取到全部长度可能也无法达到合适的搭桥靶点,苏丕雄在术前讨论中指出,手术可以采用“复合桥”技术。

image3.jpg

图3:左图为“复合桥”的实拍(正中切口资料);右图为该患者术中桥血管流量展示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中确认乳内动脉长度不够,无法直接对冠脉实施搭桥。于是,苏丕雄决定使用“复合桥”技术,即用一段大隐静脉连接乳内动脉桥(金桥)和冠状动脉,让“金桥”和冠状动脉实现“间接牵手”,完成前降支的血运重建。苏丕雄团队精准操作,历时数小时,顺利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桥血管流量良好,术中患者平稳。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术后观察和管理。

image4.jpg

图4:患者在监护室中,恢复良好,即将转出


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第二天,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显示恢复良好。由于疼痛,患者无法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咳痰,医护团队为患者紧固胸带固定肋骨,加强镇痛,增加雾化频次及化痰药物等一系列呼吸道管理措施,经过几天的监护和护理,患者整体情况持续改善,血象正常,未出现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成功转出重症监护室,进入普通病房继续恢复治疗,目前已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成功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表示由衷的感谢:“非常感谢北京朝阳医院苏丕雄团队,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了希望。”

技术与信心的体现

苏丕雄教授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分享“复合桥”技术,目前国际上也有部分术者采用此种术式进行左侧胸廓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外科医生有时会面临乳内动脉长度不够的问题,尽管医生会可采用松解延长、骨骼化延长等手段,但仍会有部分患者长度不够,此时,“复合桥”技术就展示出其重要意义。朝阳医院心脏外科团队研究显示,3年随访桥通畅率大于94%,与常规使用乳内动脉桥通畅率相当,证实了此种技术的安全性。此次,在肋间小切口中应用该技术,难度更大,对术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成长,在接受挑战中逐渐强大,微创肋间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是老年、有诸多合并症患者的新希望。近年来,朝阳医院心脏外科已经治愈了近百位合并术前长期透析、肾功能差或是术前肺部疾病(完成数例心肺联合手术)、肠道恶性肿瘤病史的危重患者。在大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实力是专科团队敢于挑战难度、勇攀高峰的坚实后盾。这不仅展示了专业实力,更诠释了医者仁心:为每一个患者着想,不抛弃,不放弃,精准医治,面对难题,绝不退缩。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始终致力于解除患者病痛,不遗余力,追求极致。团队将不忘初心,永不停步。

image5.jpg

图5: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外科于2019年正式挂牌为北京心脏微创诊疗中心


心脏外科 郭玉林 贾彦雄 彭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