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科学就医我行动】陈勇皮科问答 | 6.使用外用药应该注意些什么?

作者:陈勇 发布时间:2021-05-28 浏览次数:
字号: + -

许多患者深知口服药吃错了、吃多了搞不好会要命的,因此非常小心地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可对外用药的使用就不那么在意了,觉得不就是擦擦药水、抹抹药膏嘛,又不是吃到肚子里去。其实,正确掌握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对皮肤病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外用药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有时还会使皮肤病加重。皮肤病人在使用外用药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遵从医生的嘱咐。外用药与内服药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要选择正确的药物,更要选择适当的剂型。内服药物,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治疗的效果相差不多;外用药物有药水、药粉、药油、药膏等十多种剂型,同一种药物配制成不同的剂型,治疗的效果有时却相差悬殊。比如对于糜烂渗出的皮损,使用药油这样的剂型,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还有收敛、干燥皮损的作用;如果使用了软膏的剂型,由于软膏没有吸收渗出液的作用,并且使皮损被严密地封包起来,渗出液不能及时蒸发,会使皮损被沤烂,创面进一步扩大。医生在给患者诊治的过程中,既考虑到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也考虑到选择适当的剂型,因此,患者在使用外用药物时,什么部位使用什么样的药物,一定要严格遵从医生的嘱咐。

二是坚持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内而外的用药原则。发生病变的皮肤对外界的刺激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使用外用药时,必须坚持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用药原则。所谓由小到大,就是先在容易观察和清洗的部位小面积的使用,经过观察对皮肤没有刺激也没有过敏现象,再大面积使用;所谓由低到高,就是从低浓度药物用起,等皮肤逐渐适应之后,再逐步向高浓度药物过渡。涂药时,应该从皮损的边缘开始,逐渐向皮损的中心抹药,使药物尽量涂抹在皮损上,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的刺激,如果是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还能够防止向周围皮肤传染、蔓延。

三是根据皮肤的特性调整外用药物的浓度。一般颈部、腋下、大腿根、会阴部等皮肤皱褶、多汗的部位,还有面部的皮肤比较薄,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差,应该适当降低外用药的浓度;而后背、四肢、手足等部位皮肤比较厚,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强,可适当提高外用药的浓度。

四是每次上药的时候应注意清洁皮损。一般外用药每天需要上药1~4次不等,在每次上药的时候,应该注意清洁皮损,将残留的药物或形成的痂皮清除掉,使新上的药物能够直接接触皮损,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也有利于避免创面的感染。清洁皮损的方法在第1问中的专家提示中作过介绍。

五是对过敏反应保持高度的警惕。皮肤在病理状态下,敏感性提高,容易对外用药产生过敏反应,患者在使用外用药时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旦出现上药后,局部红肿、瘙痒明显加重,或长期用药病情非但不见减轻,反而明显加重,应考虑有过敏的可能,需要及时更换外用药。

六是定期更换外用药的品种,防止产生耐药现象。有些慢性皮肤病疗程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在外用药的使用上,应该准备至少二种有效的药物,定期更换使用,避免产生耐药现象。原则上一种药物连续使用2~3周就应该更换品种,二种以上药物交替使用会提高治疗的效果。

【专家提示】:使用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要及时判断是否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判断的方法是,一旦发现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发生红肿、皮疹,则一般属于药物不良反应。外用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原发刺激和过敏反应二种。鉴别的方法是,原发刺激多发生在用药后很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数小时;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4~48小时以后。如果属于原发刺激,降低药物的浓度后就可以减轻或避免,如果属于过敏反应,则必须停止使用该药物。

【小知识】:什么是外用药的剂型?

外用药一般是将治疗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浓度配制到水、酒精、霜、凡士林等基质中制作的,由于基质的不同,外用药就形成不同的剂型。皮肤科常用的外用药剂型有粉剂、溶液、洗剂、醋剂、酊剂、醑剂、油剂、油膏、霜剂、糊膏、软膏、硬膏、凝胶、涂膜剂十几种。同一种药物可以配制成多种剂型,每种剂型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皮损。因此,外用药的使用仅仅选择适当的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选择适当的剂型。

【作者介绍】

陈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副书记/医院理事会理事/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是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的学术继承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培养的“125”中医药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