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支援地坛医院二三事
2022年是我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工作(以下简称朝阳医院)的第11年,从最初对护理事业的懵懂到如今成为一名积累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医院见证了我的成长。
2019年末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礼物,我的宝贝诞生了,而那时,新冠也悄然席卷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2020年1月,由于疫情发展,我深刻意识到抗击疫情阻击战已全面打响,在短暂的休息调整后,征得家人的同意,我主动请缨报名成为支援抗击新冠的预备护理人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院就是战场。2022年后半年,疫情防控形势在全国十分严峻,我时刻关注各种最新报道。当医院不断安排人员增援兄弟医院的时候,身为一名支援预备护士,一名党员,我知道我可以收拾行囊,随时待命准备出发了。
2022年11月20日,我接到组建“支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医疗队”的通知,需要24日早上8:30在医院北门集合出发。这一刻,我兴奋而又冷静。我们必须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战士对胜利充满热情与期待,医院完善的后勤保障工作让我没有一丝犹豫与顾虑。朝阳医院支援医疗队的成员们虽然互不相识,但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北京朝阳医院,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2022年11月24日早晨,在医院的关怀与嘱托下,全员集合出发!
在进入地坛医院之前,我的爱人在坚守国门一线,同为闭环人员的他表示全力支持我并且给了我一些防护方面的指导与建议。我的母亲让我放心家里的事和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援工作中。
闭环的日子每天都一样每天又不一样,虽然在单位多次参加并通过穿脱防护服的考核,也多次完成外出核酸采集任务,但真正和感染者近距离长时间接触还是第一次,内心有一丝恐惧。这一丝恐惧,在我工作之初,时刻在内心提醒自己标准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消毒。
支援的工作是忙碌的,忙碌的工作让我很快适应了防护下的工作,那一丝丝恐惧也渐渐淡出心海。在地坛医院老师们的两次考核以及院感专盯老师在穿防护服前的检查以及脱防护服时的监督下,我对穿脱防护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对院感防控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支援过程中,地坛医院为感染的孕产妇们专门成立了临时妇产科,我是妇产科护士,被调入了妇产科,这些被感染的孕产妇们十分坚强,他妈忍受着病痛我们的治疗。有一位孕39周多的孕妇,在家中已破水,120的医务人员将其转运来时,患者已不能下地行走,脸上写满紧张与焦虑。我是她的接诊护士,赶忙跑回楼上推平车将其推进病房。她见我跑来跑去,十分感激,连忙道谢。我心头一暖,得到了患者的理解与感谢后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把患者安顿好后,我马上为她听胎心,做胎心监护,安抚她别紧张,凭自己的经验教会了她宫缩时如何减轻疼痛及一些临产时如何用力的方法。她点了点头,我也点点头微笑,这是我们隔着护目镜彼此传递的信任。第二天,听闻她的小宝宝诞生了,我由衷地替她感到高兴,她是一位坚强的母亲,忍受着比一般人还难以忍受的双重痛苦,守护着宝宝的出生。大家都在为战胜疫情做自己最大的努力!
妇产科忙碌的背影有你有我有她,汗水浸透了刷手服,脸被防护面罩勒出了一道道印迹。
感染者中有一位89岁患糖尿病的老爷爷,他是我在地坛医院接触的第一位高龄的患者。患者认知能力较差,咀嚼功能减弱,加之感染新冠后乏力,老爷爷已经不能自己进食,需经鼻饲进食营养液,生活已经基本不能自理,加之疫情防控要求没有陪住,经家属同意,为了患者的治疗安全,给其手部上了约束带,为其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1小时检查约束带部位情况,遵医嘱2~3小时鼻饲一次。老爷爷十分配合我们的治疗,每次治疗后他都会用他仅有的力气嘴里嘟囔着声音,仔细听才知道说的是谢谢。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护理下,老爷爷也很快出院了。
转眼间这一个月的封闭工作就要结束了,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医院,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这期间有焦虑,有付出,有感动,有收获。愿我们都健康,一起相聚在蓝天白云下!
妇产科 赵溪
上一篇: 特殊时期的“心脏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