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高压氧科>> 科室简介

科室介绍

高压氧科

字号: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成立于1975年6月,拥有北京第一座投入临床使用的三舱七门医用氧舱群,在前任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高春锦主任带领下,2000年获批北京市高压氧医学治疗研究中心。

  常营院区高压氧科由本部高压氧科整建制平移而来。

  2023年7月常营院区新氧舱建成,为我院第三代氧舱,国际国内一流,亚太最大的两组直线式空气加压方舱群。分为常规治疗舱、重症治疗舱和特需治疗舱,全方位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氧舱创新地设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舱内多模态监护系统及存储分析云平台,已获得15项专利。可进行舱内心电监测、脑功能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碳氧血红蛋白监测、氧分压监测、动脉压监测、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氧舱呼吸机支持治疗;开展舱外无创颅内压检测、脑诱发电位检测,脑循环功能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为环北京地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氧舱医疗救治,以及不同治疗阶段的病情评估。

  氧舱内配备了先进的环境调节系统,舒适的航空座椅和沙发,重症转运平车,特需治疗舱内设有投影电视多媒体系统,可调式灯光等。此外,宽敞明亮舒适的常压吸氧室,更加注重患者的治疗体验。这座自主设计的中国式新型高压氧舱群正在为首都及全国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五十年来,高压氧科拥有两任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委、三代氧舱、几代高压氧人、国内强大的专家团队、医护技组成的独特医疗团队(其中医生13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护士6人,氧舱工程师3人,氧舱监护仪技师2人),从救治人次、治疗疾病谱,到重症抢救能力,始终走在国内外前列,凝练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日趋完善的救治流程。

  近十年,承担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培育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发表文章近百篇;获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作为牵头医院主持北京市高压氧专科研联体项目;主持制定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2024)“急性脊髓损伤高压氧治疗专家共识”;主编专著及高压氧医学科普书籍多部,参编《内科学》等专著及国家卫健委科普丛书。

  现任科主任杨晶,留英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第二届高压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在医院及兄弟科室支持下,门诊推出高压氧特色氧疗中心,开设联合门诊、专病门诊、国际医疗、晚间门诊,联合查房等全方位形式,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于高压氧疗。

  当今,高压氧疗已不再局限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国内外高压氧治疗共识中的适应证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公布了百余种高压氧治疗适应证,涉及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学科,如在失眠、头晕、焦虑、记忆力下降等亚健康,以及脑卒中、脑供血不足、脑外伤、神经疾病、脊髓损伤、生殖医学、耳鸣、突发性聋、牙周病、周围神经损伤、运动性损伤、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糖尿病足、难愈合伤口、放射性损伤、缺氧性脑病、视网膜动静脉栓塞、危兆皮瓣、美容术后、高原适应不全症、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股骨头坏死、骨折后骨愈合不良、三高共病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指机体在高于1.0个大气压[ATA]的氧舱内吸入纯氧或高浓度氧治疗疾病的方法。

  2013年美国水下与高气压医学会(UHMS)提出高压氧用于临床治疗时应该加压等于或大于1.4 ATA,同时呼吸接近100%氧气。

  高气压医学主要包括潜水医学和高压氧医学。高压氧医学属于一门古老而又新型的交叉学科,以高压氧治疗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疾病,研究和解决与缺血缺氧相关的各种问题。

  高压氧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

  氧在血液内的运输有两种形式,即结合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及物理溶解氧(溶解在血浆内的氧)。高压氧治疗主要通过增加血液中溶解氧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氧弥散量及弥散距离;缩小体内气泡;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刺激病灶区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对许多厌氧菌或某些需氧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与一些抗生素药物有协同效应等。通过改善微循环,纠正器官、组织、细胞的深层缺氧状态。不同疾病可应用不同压力的高压氧治疗。

  治疗和研究主要项目有

  1.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2.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脑病;

  3.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4.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

  5.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

  6.其它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

  高压氧舱特色

  建设规模和技术性能在我国高压氧医学界处于比较领先水平,拥有三舱七门高压空气舱群,近期维修改造后的高压氧舱其设计理念、设备和设施与国际高压氧舱同步,由两个治疗舱和一个过渡舱组成。可以容纳30名患者同时治疗。

  新舱主要改造项目:

  1.防火、阻燃、无毒内外装修(图1)

  2.消防水喷淋系统(图2)

  3.舱外水循环风冷式空调系统

  4.舱外光导纤维照明系统(图3)

  5.多画面电视监视系统(图4)

  6.电子计算机操舱系统(图4)

  7.双通道通讯联络系统(图4)

  8.进口空气压缩机及四级空气过滤器(图5、图6)

  9.已有的舱内气动呼吸机、心电遥测监护仪(图7)

  学科介绍

  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ation,HBO)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机体在高气压的特殊环境下吸入高浓度氧时,组织器官所产生的各种反应的机理及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运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相关理论,不断探索和掌握高压氧治疗机理;扩大和完善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和制定高压氧治疗较佳方案;研究和解决高压氧舱的设备装置工程技术及安全管理问题。

  高压氧是患者在密闭的压力容器内加压(超过101.3kPa,即一个大气压)吸氧治疗某些疾病。回顾高压氧临床应用的发展概况,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高气压治疗和高压氧治疗,而高压氧治疗是在高气压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62年英国生理学家Henshaw修造了一座圆顶密闭的舱房,用蛇皮状鼓风机向舱内充气,造成高气压环境。他用以治疗肺部疾患,开创了较早的高气压治疗,1834年法国的Junod等人建了一座直径1.5m的铜质舱,加压至2—4个大气压。用压缩空气治疗肺结核。1887年Valenzuela等一次成功地在0.2MPa下应用纯氧治疗临床疾病,为高压氧的临床应用作出了良好的开端。此后,在欧洲各地掀起了建立高压氧舱的热潮。利用高压氧治疗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耳聋、霍乱、佝偻病、百日咳等。由于高压氧治疗的滥用,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副作用和事故,高压氧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发展时起时伏。直到1956年荷兰Boerema首次报道在0.3MPa氧下,进行心脏直视手术取得成功的经验后,高压氧疗法重新受到重视。尤其在1960年Boerema发展著名的“无血生命”论文报告,轰动世界,引起世界各国医学界的普遍重视、研究和应用。近三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高压氧舱设备更加完善、安全,人们对HBO的生理作用、治疗机制、副作用及副作用的预防有了新的认识,采取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高压氧治疗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其在临床上独特的治疗效果已为各国医师所公认。高压氧治疗在荷兰、苏格兰、美国、日本、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发展尤为突出。近十年,全世界高压氧舱数量增加了8倍。

  我国高压氧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1964年李温仁教授在福州建成了高压氧舱,并成功地在舱内进行了心脏直视手术。经过三十余年的普及与推广,我国建成高压氧舱2000多台。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均已列入世界较先进行列,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临床实践证明,高压氧对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特别是在急救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压氧对某些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和因缺氧引起的继发性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目前高压氧治疗疾病涉及临床各个学科,尤其在心脑血管、感染、中毒、减压病、气栓症等疾病治疗方面应用更为广泛。但是,由于高压氧治疗有它自己的理论以及需要特殊的设备,所以又具有它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十分注重高压氧基础理论的研究,使高压氧治疗由经验型走向理论指导型,促进了高压氧医学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目前高压氧医学还处于发展阶段,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如高压氧治疗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范围能否进一步扩大,治疗方法能否给予改进,高压氧舱设备功能能否增加,均需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不断总结,逐步提高,使高压氧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