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技术 >>新技术新疗法

医疗技术

新技术新疗法

“火眼金睛”让胸膜恶性病变无处遁形

字号: + -



——我院《自发荧光技术在胸膜疾病诊断的初步研究》发表在CHEST杂志上



2014年11月20日,CHEST杂志在线刊登了我院童朝晖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自发荧光技术在胸膜疾病诊断的初步研究》,文章阐述在内科胸腔镜术中创新性地应用自发荧光技术对胸膜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阴性预测价值。应用自发荧光技术的胸腔镜检查仿佛给每一位医师配备了一双火眼金睛,让一些微小的胸膜恶性病变无处遁形。



众所周知,自2005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内科胸腔镜技术,目前已经完成1000余例,该项技术(内科胸腔镜MT)已经成为患者进行胸腔疾病的诊断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它却依然存有一些局限性,时时困扰着临床医生。例如,一些微小病变的定性(良性、恶性)困难、有时病变的边界不清,因而影响临床医生对病变大小的判断(尤其对恶性病变),从而导致对恶性病变的分期困难,直接影响患者治疗策略的决定。



“基于自发荧光技术的图像诊断可增强恶性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镜下是绝对比度,有助于医师早期发现病变。”童朝晖介绍,“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在外科胸腔镜术前给患者吸入荧光增敏剂,在术中尝试荧光诊断以便提高诊断敏感性。而我们发现,应用自发荧光技术比荧光增敏剂技术更加便捷,前者的安全性也更高,因此,我们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技术应用在内科胸腔镜检查术中。”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研究团队在37例手术中先后使用自发荧光和常规白光两种光源的内窥镜探查胸膜腔,记录病变形态,选取活检标本491份。将两种光源胸腔镜检查结果与诊断金标准——胸膜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两种光源胸腔镜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并加以比较。



“我们通过多点多次取活检的方式扩大了标本数量,并观察、总结出不同类型恶性胸膜疾病和结核性胸膜炎等常见胸膜疾病的荧光表现”,童朝晖进一步解释。



最终,童朝晖研究团队发现,在自发荧光的照射下,胸膜恶性病变可以呈现出边界清晰、或浅淡或明亮的紫红色,在结节样及肿块样病灶上尤为显著。不同病变变现出的不同荧光现象可能与病变侵犯程度不同有关。而结核性或感染性胸膜炎在自发荧光下常表现为淡粉色,而且边缘模糊,结合白光下的直视观察容易与恶性病变相鉴别。



结果显示,自体荧光可以发现更多的恶性病变,而传统白光胸腔镜则漏诊了这些恶性病变。自体荧光是优于白光,其敏感性和NPV为92.8%(89.3%,95.3%)和76.8%(67.0%,84.4%)。而两者的特异性和PPV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内科胸腔镜检查时利用自发荧光技术可以检测微小病变,判断病变性质,确定病变边界。



“在临床操作中,术者可以应用一些技巧,降低诊断特异性较低的问题。例如充分吸引胸腔积液、钳除纤维坏死物、清理胸膜腔,抵近观察病灶,与常规曝光技术相结合等。”童朝晖提示。



对于未来,童朝晖表示,今后,还将尝试用定量方法探索不同胸膜疾病的荧光特征,争取开辟一条简单、高效、安全、新颖的道路,并为光动力治疗打下研究基础。



(宣传中心 杨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