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院团委积极搭建医院青年人才培养、交流、互动的成长平台,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统筹规划,结合此前“我为青年办实事”座谈会中团员青年反馈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院团委与教育处联合策划“青年医帮医”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加强部门间合作整合资源,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该项目遴选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职工和具有科研潜力的医学生结成导学团队,发挥学思互助、科研领航的作用开展各项活动,在提升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青年职工的带教能力。自2024年项目启动以来,各青年导学团队的师生根据每名青年的特长和兴趣,分别制定了个性化成长指导计划,定期深入交流按计划有序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后续,院团委将继续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向阳成长,为朝阳医院的未来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院团委将分期推出系列成长体会】
第一期:教学相长 共筑未来
青年导学小组指导老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杨胡琴
作为本次“青年医帮医”活动的青年教师,本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双向交流对医学人才培养和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与学生面对面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探索科研创新路径,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青年医生,这次活动给予了我科研道路的助力,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一、双轨导师制: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赋能
在活动中,我与结对的学生通过定期讨论、课题设计、文献精读等方式展开深入互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临床问题,结合学生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我引导其从“现象溯源”转向“科学假设”,启发学生挖掘疾病机制的创新切入点,并指导其设计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方案,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执行逐渐转变为主动思考。到了课题实施阶段,面临更具体的实践问题时,我根据既往的研究经验给予他们对应的帮助,使得我们研究得以顺利推进,同时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大幅提高。最后的论文撰写阶段,我着重培养学生“讲好科学故事”的能力。从结果呈现的逻辑性到讨论部分的深度剖析,我们逐字推敲、反复打磨。当看到学生从最初机械罗列数据,到能够辩证分析研究局限性并提出临床转化建议时,我深感这份坚持的价值——学术写作不仅是成果输出,更是科学思维的凝练与升华。
二、阶梯式成长: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作为青年职工,本次活动让我更系统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价值。学生的提问常迫使我跳出固有思维,促使我重新审视课题设计的实用性,在与他们一遍遍梳理讲解的过程中也使得我更加清晰地整理了研究的脉络。此外,通过观察学生的成长轨迹,我逐步掌握了“分层指导”的技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予以不同起点不同程度的培养方式。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个性化的引导方式,有细致严谨也有聪慧敏锐,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激发他们对于科研的兴趣,强化科研能力的潜能。这种互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带教不仅是知识输出,更是自身教学能力、沟通水平的锤炼过程。
“青年医帮医”活动为师生搭建了平等对话的桥梁。学生科研思维的突破与我带教能力的提升同步实现,印证了教育本质上是共进过程。未来我将延续此次活动的经验,在科研与教学中进一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反思促成长”的理念。

青年导学小组成员——硕士研究生马浩淼
在本次“青年医帮医”项目中,我有幸作为成员参与了本次活动。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让我对临床医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项目初期,我们接受了系统的统计学技能培训,学会了如何高效检索文献、筛选高质量研究,并从中提炼关键科学问题。此外,在课题设计阶段,我们团队多次讨论研究方案,老师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我们优化研究思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随后,在患者随访和临床队列构建阶段,我真切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人文关怀。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我学会了如何以科学且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开展随访工作,同时在团队的协作下,我们不断优化流程,最终建立了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库。
在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阶段,杨老师不仅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还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尝试不同的模型构建策略,逐步得出了可靠的结论。同时,我们学习了如何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包括如何清晰呈现研究结果、合理讨论临床意义及研究局限性。这种从数据到成果的转化让我充满成就感。
感谢此次的“青年医帮医”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在“资深导师掌舵+青年教师护航”的双轨模式下,我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研究方法,更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思路。青年教师作为我和导师之间的“桥梁”角色,最大程度激发了我的科研潜力。未来,我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更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导学小组成员——博士研究生钱振北
参与本次"青年医帮医"项目,不仅使我的科研视野与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人才培养中"传承·融合·突破"的深层价值。相较于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本次活动赋予了我更高的学术格局与更系统的科研思维。
在双轨带教的框架下,资深导师的全局性学术视野与青年教师的精细化指导形成互补,资深导师帮助把握领域整体构架和前沿动向,而杨老师则指导我将转化为具体可实现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这种"顶天立地"的培养模式,促使我建立了"临床问题-基础机制-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思维。
通过参与临床查房与科研讨论,我突破了既往"为科研而科研"的局限。看似完美的统计学结果若缺乏可解释性,终将难以转化为临床决策工具。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从病床头到实验室再回病床头"的闭环思维,使我更深一步理解了“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思路。
合作的重要性是我的另一大体会。通过将数据采集、统计与可视化、论文撰写等多个任务进行模块化、分别交付给擅长的成员,在执行中互相讨论补充。这种从"小作坊"到"大团队"的培养模式使我领悟到,真正的学术不仅在于个人突破,更在于构建激发集体智慧的创新生态。
此次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医学研究者的成长应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既要扎根临床实践获取真问题,又要攀登学术高峰寻求新方法,更需团队协作的力量。这种"三维度"成长模式,将指引我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持续突破认知边界,践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交叉创新为驱动"的研究理念。
院团委、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