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成果转化的力量——探索医疗创新如何转化为患者福祉

发布时间:2024-04-25 浏览次数:
字号: + -

4月20日-26日是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今年宣传周活动的主题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分享几例医院成果转化案例,期望能为大家有所启迪和借鉴。成果转化不仅仅是医院内部的一次技术革新,更是对整个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巨大贡献。

什么是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从而造福社会。在医疗领域,这意味着医生和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将实验室里的新发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朝阳医院成果转化的特点

1. 创新性:朝阳医院注重科研创新,不断探索医疗领域新边界。

2. 实用性:转化成果紧密贴合临床需求,确保每一项技术都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安全性: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医院严格把控安全性,确保患者利益至上。

4. 可持续性:医院致力于建立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推动医疗技术持续进步。

成果转化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眼部液体活检技术在眼科疾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

炎症性眼底病主要依赖影像的诊断方式有很大局限,“所见即所得”但“所见即晚期”:以急性视网膜坏死为例,即使是在欧洲发达国家,平均也要延误15天才能得以确诊并开始治疗,82%的患眼结局为盲。决定炎症性眼底疾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解决难题的路径在于原位采集标本进行分子诊断。但是,眼内液可供抽取送检的量只有0.1 mL左右,并且病原成分少;双少(样本少、成分少)是眼内液检测的主要瓶颈。

有鉴于此,眼科主任陶勇通过12年的攻关,建成具有六万余份临床眼部液体标本的样本库,并基于样本库开展大量国际国内联合研究,首创了以病原检测恒温扩增基因芯片和免疫基因组学算法为核心的集成化微量眼部液体快速检测体系,推动了炎症性眼底病向早期精准诊断的范式发展。和传统的涂片/培养模式相比,新体系的检验指标由1种扩增为35种以上,检验时间由3天以上缩短为1.5~24小时,阳性率由7.5~60%提升为81.3~91.0%。该体系有效解决了“双少”难题,填补微量眼内液多重指标同时检验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微量眼内液多重指标、高灵敏度、快速检测的突破。本项目有5项眼部液体检测技术获批国家发明专利,部分技术已产品化,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欧盟CE认证、美国FDA认证。目前已服务于全国24个省的1100家医院,赋能3000余名基层眼科医生,帮助超10万名疑难眼病患者寻找眼病病因并减少转诊。《眼部液体活检技术在眼科疾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入选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备选库(2023-30号),全国推广。

案例二:自粘附控释温敏水凝胶抗菌敷料

成人慢性伤口发生率约为1%,超过65岁人群慢性伤口发生率增加至3%~5%,60%慢性伤口有细菌生物膜形成,感染风险大大提升,敷料覆盖是伤口卫生策略的关键步骤(清创、清洗、边缘重塑、敷料覆盖)。目前,伤口愈合临床问题突出:细菌滋生导致伤口感染;抗菌药物滥用严重;传统敷料不能保证伤口供氧,不利于伤口愈合;粘性敷料撕脱时易损伤周围脆弱皮肤;伤口愈合缓慢。小小伤口引发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严重细菌耐药以及医疗消耗等一系列医疗问题。

基于长期抗菌药物研究和治疗药物临床实践,药事部主任药师安卓玲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自粘附控释温敏水凝胶抗菌敷料,水凝胶基质是聚多巴胺和泊洛沙姆F127,具备自粘性和温敏性,结合壳寡糖“印迹”分子的稳定结构,负载国内上市的稳定态二氧化氯络合物,形成独特的双重稳定缓控释氧抑菌系统,构建国内一款兼具抗菌、释氧、自粘附功能,可有效闭合伤口的复合水凝胶敷料。

image1.jpg

本项目产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杀灭率至少为99.999%),远高于国家标准≥3,皮肤消毒现场试验表明皮肤消毒效果显著。在构建I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通过伤口愈合试验,本项目产品显著提高伤口愈合率,减少伤口疤痕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产品持续氧合,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尤其是糖尿病所致皮肤创面愈合。

image2.jpg

本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实施的“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资助,已经申请发明专利5项,有两项II类医疗器械品种正在申报中,项目转化工作持续推进。

案例三:腰椎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技术

腰腿痛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而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腰椎开放手术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但传统开放手术存在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等问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003年,脊柱微创技术正式引入中国,为广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带来福音。但解剖结构复杂、操作空间受限、术后并发症较多、尚无成熟技术、无配套器械、技术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脊柱微创手术诊疗效果。

针对解剖结构复杂,操作空间受限,骨科主任海涌团队在国际上较早提出“骨-神经间隙”解剖学新概念,揭示腰椎椎间孔出口神经根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并提出脊柱内镜“穿刺安全线”的概念及个体化穿刺方案的标准。并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脊柱内镜减压融合技术新入路、新理念。为脊柱内镜手术建立新的术前评估标准,为手术安全性保障提供了基础。

针对无手术配套器械等问题,团队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系列专用手术工具,解决了操作空间有限、出口神经根损伤等问题。同时,还设计了可撑开的椎间融合器,其可撑开的特性,可以使椎间隙高度得到满意恢复,解决小通道大融合器的植入难题。

image3.jpg

专用手术工具

2018年,朝阳医院科研处牵头开展了由30家单位参与的腰椎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技术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至今已纳入1000余例患者,参与单位先后发表40余篇文章,临床疗效确切,优良率98.46%,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少于1%。再一次证实了腰椎镜下微创融合技术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出色的临床疗效。

成果转化带来的影响

成果转化不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对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

如何支持成果转化

作为朝阳医院大家庭的一员,科研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成果转化:

•关注:关注国家、北京市、医院的科研动态,了解转化路径和较新的医疗成果。

•宣传:将这些信息和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发现:从临床问题出发,发现科学问题,寻找适合科研转化的实用方向。

•参与:参与到医院的公益活动中,为医疗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朝阳医院的成果转化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成果转化,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