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话

从心悸案例论心脾、心肾相互关系

字号: + -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李老师指出:心主血,脾统血。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在正常情况下,胃纳脾运,心血充盈,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司,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从而出现心悸怔忡。

  肾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寓元阴元阳。五脏六腑之阴阳均有赖肾阴、肾阳的资助和生发。心为火脏,居于上而属阳,以降为顺;肾为水脏,居于下而属阴,以升为和。若心肾不交,可造成心悸。另外,肾精的盛衰又要依靠后天脾胃之气的不断补充。若脾胃已亏,生化无源,日久必可及肾。肾精亏虚,则心血不充,心脉失养;肾阳不足,心阳亦弱,鼓动无力,均可发心悸。

  基于以上分析,李老师应用自拟方益气养心汤加减治疗心悸,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益气养心汤取生脉饮合桂枝甘草汤,加甘松、苦参、黄连、煅龙齿、煅龙骨。全方具有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功。脾胃不足,加生炙黄芪、黄精、炒谷芽益气健胃;脾肾阴虚,加枸杞子、麦冬、玉竹滋阴补肾;脾肾阳虚,加附子、干姜、细辛、巴戟天等温阳益肾。如出现心衰征象的则予红人参回阳救逆。

  案例1:李XX,女,68岁。2013年12月23日初诊,诉心悸2周。既往房颤、慢性结肠炎病史。2周前因外感后引起心慌心悸,恶寒,胃脘不舒,大便不畅、偏稀。夜寐不安。舌质红苔白,脉沉缓。李老师予益气养心汤加枸杞子15g 麦冬10g 炒山药20g 炒枣仁20g,七付。复诊时患者诉服药后心慌心悸明显好转,大便成形。睡眠改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十付巩固疗效。

  体会: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且有房颤及慢性结肠炎病史。脾胃气血已伤,中气亏虚,心气亦因之不足。故心脾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而益气养心汤气血双补,加枸杞子、麦冬使补而不滞。且这两味药有滋补肾阴之用,肾阴充足,则心之营阴得养,心悸得止。另外,李老师治疗心悸时,多选用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茯神等药味,取其安神定志之用。而且心悸患者临床多见失眠一症,亦可兼顾治之。

  案例2:赵XX,女,52岁。2013年11月18日初诊,诉阵发心悸一年。患者一年来阵发心动过速,时发时止。发作时心率160-180次/分。每周发作3-4次。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平素自觉乏力,睡眠不实。大便不成形。舌苔薄白,脉弦缓。李老师认为此为心肾气阴两虚,法当滋阴补肾,养心安神。处方:太子参15g酸枣仁12g远志5g茯苓15g桂枝5g炙甘草6g熟地黄12g麦冬10g枸杞子10g五味子5g大枣4个百合15g炒山药10g山萸肉6g丹皮6g,十四付。一个月后患者复诊,诉服药后室上速发作次数减少,每周发作1次,发作时心率亦减少。继服上方加竹茹叶各5g,十付。遂回原籍调养。

  体会:李老师认为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悸,阴虚者多于阳虚。该患者为中年女性,正处于绝经期,天癸已绝,阴液耗伤。故心失所养,神不得安。方用麦味地黄汤、生脉散、桂枝甘草汤合方,滋补肾阴,益气养心。又加入酸枣仁、远志、百合等养心安神,疗效显著。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本篇以“心悸”为主要病证,从心脾、心肾的相互关系阐述心悸发生的原因,并引病案二例加以说明。案1为心脾两虚导致的气血两虚证,以益气养心汤加减治疗。案2为心肾两虚,气阴不足导致心动过速,以麦味地黄合生脉散取效,说明心悸一证,应区别所在脏腑及气血阴阳的虚实关系,方能证因相合,方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