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朝阳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张栋/孙广永团队在肝脏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连续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三篇重要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分别刊登于Science Bulletin、Metabolism和Cell Reports Medicine。这些研究成果为肝脏疾病及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免疫调控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标志着团队科研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文章发表截图
张栋教授课题组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TCRαβ阳性的CD4和CD8双阴性(double-negative T, DNT)细胞的系统原创性研究。团队率先发现了DNT细胞的亚群分类、来源、抗原识别机制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分别于2007年发表于Blood、2011年发表于Diabetologia、2019年发表于Nat Commun、2021年发表于J Autoimmun),并阐明了DNT细胞在维持肝脏免疫稳态中的关键作用(2021年发表于Nat Commun,2022年发表于Cell Mol Gastroenterol Hepatol)。
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领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金华与北京友谊医院的助理研究员李铭扬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18.8)上发表了创新性发现。该研究首次鉴定出CD39分子为DNT细胞的一种新型功能分子,并证实其通过水解胞外ATP来调控嘌呤能信号通路,从而维持DNT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保护肝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这项研究从嘌呤能信号通路的新角度为DNT细胞的功能解析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免疫细胞介导的组织、器官损伤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发表截图
在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ASLD)研究领域,博士研究生魏运雄与硕士研究生蒋渊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Metabolism杂志(影响因子10.7)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ASLD患者及模型小鼠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异常升高的现象,并发现oxLDL能诱导DNT细胞CD36表达上调,促进DNT细胞氧化应激,降低其细胞存活能力及维持肝脏免疫稳态的作用。在机制方面,研究指出oxLDL通过上调Hif-1α-ACSL4轴诱发DNT细胞铁死亡,导致其对肝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而输注CD36敲除的DNT细胞可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为临床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

文章发表截图
在肥胖、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研究领域,本院博士研究生郑士蒙与北京友谊医院的李晓辉医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影响因子11.7)上发表了最新成果。该研究揭示了阿卡波糖通过“Parasutterella益生菌-代谢-免疫”的间接调控机制以及直接作用两种模式,抑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从而显著改善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内在机制。这项研究不仅拓展了阿卡波糖的免疫调节作用,还深入探讨了Parasutterella益生菌的作用,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上述一系列研究从代谢调控、免疫微环境重塑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了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团队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并与临床科室紧密合作,探索多器官重大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为推进医院科研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