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中午,我受国家速滑馆医疗保障团队何新华、刘玉增二位医疗官的委托,和李鹏、李越二位同事一起给位于国家速滑馆二层奥运大家庭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进行了一场急救知识培训。来自朝阳医院急诊科的李鹏向志愿者们介绍了急诊基本知识与常用技能,来自骨科的李越博士介绍了常见的出血处理方法与包扎技术。来自麻醉科的我则负责向大家介绍AED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A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仪——这就是我今天要讲述的主题。站在大学生们年轻的面庞前的那一刻,我仿佛突然穿越回到了2008年的某一天。正在上大三的我是北京奥运会射箭场(原场馆奥运会后拆除并建成了国家速滑馆)运动员医疗站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一样正坐在人群中接受着急救知识的培训,见识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事物。白驹过隙,我从一名医学生变成了如今一名工作了将近10年的“老大夫”了,我从一名被培训者,变成了一个培训者,此时此刻,亦如彼时彼刻。不过,当时的我们在射箭场并没有AED的培训,取而代之的是医院里普通的除颤仪。14年过去了,AED在速滑馆里闪亮登场,我想这既是医学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国外,心脏骤停后抢救生还的几率达10~15%,而中国仅有2%左右。我们国内的医务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首先向大学生朋友们讲述了近期的两个生动事例:
2021年6月,欧洲杯赛场上发生惊魂一幕,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经过14分钟的急救,他重新恢复了呼吸与心跳,并被送往医院。从实况转播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埃里克森倒地8秒,队医抵达球场;37秒,医务人员携带急救设备进场;1分36秒,现场开始进行心肺复苏;13分36秒,埃里克森已经恢复自主呼吸。伴随着球迷们响彻全场的欢呼声,欧洲杯上最精彩的一场“扑救”成功了!而反观国内,2019年11月,年仅35岁的知名男艺人高以翔,在一档综艺节目录制过程中突然倒地,被送往医院抢救后未能挽回生命,经医生诊断,夺走其生命的正是心源性猝死。在公众人物事件之外,一个鲜有人知的残酷事实是,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5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因此猝死(数据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我希望能够教会更多的人AED的使用,让更多的人再去教会更多的人,让那些原本也许有很大几率能被挽救回来的鲜活的生命能再次回到我们身边,正如冬奥赛时的清晨我们一起迎接阳光再次拥抱美丽的冰丝带!
接下来,到了AED使用方法的介绍环节。
我首先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这个陌生的仪器就是给像各位一样非医学专业背景的大众设计的,在呼叫并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迟疑等待,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同时,只要冷静地按照语音提示恰当使用就能增加一分抢救成功的几率。当心脏骤停发生时,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就是立即胸外按压和对心脏进行电除颤。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最开始的4分钟,每拖延1分钟,患者生存几率就会下降10%。
其次,我向大家强调了学会使用AED的重要性,不仅是在冬奥会短暂的服务期间,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的任何时候,一旦面临紧要关头,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技术都有可能挽救成功你身边的人;同理,这个用于“救别人的技术”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以后,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培训的最后,我把专业而具体的使用方法的表述转换成通俗易懂简单好记的三部曲——连接病人、分析心律、按钮除颤!并简明扼要地强调如何在机器发出的语音指导下正确使用。正如小品里把大象装冰箱的三个步骤让人一听就懂、过耳不忘。相反,如果向普通大众一厢情愿地强求准确与规范地在胸骨右缘第几肋间和腋前线第几肋间正确粘贴电极片,不但听众记不住,反而这些细枝末节的知识会掩盖住比这更加重要的内容,本末倒置矣!大众科普和业内交流由于受众不同,所以讲解内容的侧重点、表述方式、演讲技巧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知名专家教授不一定能成为出色科普讲师,但优秀的科普能手一定是懂得换位思考的半个心理学家。
令人欣慰的是,志愿者们原本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令人惊喜,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可以熟练地脱口而出应对气道异物的“海姆立克”手法;而他们在本次学习的认真态度更令人感动,他们问出了“胸外按压会不会导致肋骨骨折”这种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问出了“电极片贴反了从下往上除颤会不会有效”这种连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有准确答案的优秀问题。
最后,我把文章开头这句话送给了在场所有的大学生志愿者朋友们,温暖的阳光透过冰丝带洒满了场馆里的每一个角落,志愿者们一张张年轻而认真的脸庞上闪耀着灵动的光芒,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阳光普照之下,我们都是追随着光的精灵。
国家速滑馆医疗保障团队FOP医生
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 高超
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