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党政园地 >>党员风采

党员风采

我在发热门诊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0-03-06 浏览次数:
字号: + -

虽然已离开发热门诊10余天,一些感受仍清晰地保存在脑海中,仿佛一切都只是昨天才发生,这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我有很多东西想要记录下来,却又不知该从何开始,因此迟迟没有动笔。

年前接到主任电话,科室要安排人员去支援院里发热门诊的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又是科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我义不容辞应该冲在第一位,同为医务工作人员的先生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表示理解与支持,身为普通群众的先生之后也主动加入到了他们单位的感染科支援工作中,略微让自己有点为难的是该如何跟家里的老人、双方的父母进行解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平时陪伴老人时间特别少,先生特意安排了今年春节和公婆一起出游,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简单地进行电话沟通后,我们的父母都痛快而坚定地表示了支持,尽管他们的言语中透露着满满的担心与不安。

腊月二十八,接到主任电话后的第二天,我与第一批参加支援工作的其他科室同事一起参加了感染科组织安排的紧急培训。认真听完培训,回家后对照着培训视频反复练习、模拟穿脱防护用品,深知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战斗。身为中医人,专业上有差异,正式上岗前,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千万不能因为自己不熟悉流程而拖累同事们的工作,甚至影响到患者的救治。这种焦虑和担心,终于在第一天上岗时达到了最大值,面对连绵不绝的病患,接二连三的各种状况,与中医科门诊完全不同的诊疗风格,一班岗下来我已身心俱疲,一班岗是4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也体会了一把刷手服被汗液湿透的感觉,真不敢想象那些一直坚持在武汉最前线的同伴们是如何的艰辛与不容易!

春节过去后,随着国家防疫防控措施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各种科学信息的普及,人们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就诊人数也明显降了下来,我已对工作流程和内容熟悉了许多,但新的考验依旧层出不穷,每次上岗都会面临新的问题,相对于中医科的门诊,这样的工作节奏仍然快了不少。白班时患者相对较多,工作时间不知不觉就会过去。最大的考验出现在夜班,尤其是深夜没有患者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个人坐在诊室,没有手机,只能盯着墙上的时钟,观察时间随着秒针的跳动而流逝,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从心底弥漫开来,如雾霭般越来越浓厚,这个时候防护用品带来的不适感也会变得十分清晰,护目镜常常卡得头痛、眼睛痛,由于起雾视线模糊不清,N95口罩+防护服+隔离衣的层层保护让人胸闷憋气、活动受限甚至有点呼吸困难。身体上的疲惫,下班回家到头睡一觉后就能缓过去;心理上的煎熬,总是在你认为已经战胜它时,又不经意间的卷土重来。

在精神快要濒临崩溃的边缘,除了靠对党和国家的信念支撑,是身边的他们给我一次次带来了力量:我会想起临行前科主任曹锐、副主任权红给我讲述非典时期他们在隔离病房里工作的趣事;我会想起感染科的同事们总是身先士卒,把我们这群支援的小伙伴尽量护在身后的模样;会想起透过模糊的护目镜看到过的同伴们真挚的眼神,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帮忙、鼓励打气,还有深夜值班没有患者时为了驱散困意而分享的各种小故事与美食心得;会想起院里面各级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关爱,如督促发热门诊工作流程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并举全院之力地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保护好、照顾好一线抗疫医护人员;会想起患者在结束诊疗后的那一声“谢谢!您辛苦了!”“您们也要照顾(保护)好自己!”......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那样的一瞬间感动着我、鼓励着我继续前行。2003年非典时我刚上大学一年级,被保护在校园内,体会可能还不是很深,对这次疫情虽然也担心过,但从没有害怕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之一,如果连我们都退缩了,那谁来护住我们身后这千千万万的百姓,更何况我们的至亲不也在这千千万万之中吗?

今天,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中医科  张杨

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