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朝阳
健康报/2013/01/03/新年夜 抢救室里的医生们
1月1日夜,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里人满为患,只能容纳16位患者的抢救室,却有41位患者在等待救治。
“抢救成功了!”随着患者的心跳趋于平稳,急诊科医生李毅贤长舒了一口气。“用了差不多3个小时,结果总算是好的。”
“这是当急诊医生最开心的时候。”布满血丝的双眼、略发青黑的眼袋,虽然一脸疲态,但谈到刚刚抢救成功的病人,李毅贤仍显得十分兴奋和自豪。他说,工作22年来,他只跟家人一起过了4个元旦。
1月1日晚7时至次日6时,“120”和“999”共送来11位患者,几乎每个小时1位。李毅贤说,从数字上看,患者似乎并不多,但抢救室里很多看似稳定的患者,病情可能瞬间出现剧烈波动。因此,急诊科医生几乎时刻都在病人间穿梭。
采访崔永胜让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几次刚要提问,便被一句“稍等、稍等”挡了回来,他却已经跑到了患者身旁。
“9年了,习惯了。”崔永胜倒了一杯开水,平静地对记者说。“我是今年来北京朝阳医院进修的医生,在原单位也一直干急诊,一共跟家人过了两次春节。”有一次元旦值班,5岁的儿子打来电话,由于正在抢救病人,他一直没来得及接听,等忙完想起来,已是次日早上。刚进家门,儿子便一下子扑到他怀里,哇哇大哭:“我以为再也见不到爸爸了。”
“那一刻,我的心都要碎了。”说到动情处,崔永胜眼睛也湿了。
抢救室两侧摆满了病床,医生巡查一遍大概要走100多米。记者给崔永胜算了一笔账,1个小时内,他一共巡查了6次,走了近700米。一个夜班下来,接近1万米。“这不算什么,她才是‘超人’。”崔永胜笑着指指身边的一位女医生。
她叫古豫,有一个3岁的女儿,也是来北京朝阳医院进修的医生。
“怀孕6个月时,我还在急诊上夜班呢。”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古豫平静地说:“急诊科的女医生都是这样啊,怀孕7个月后才不用上夜班,孩子一岁后就要继续上夜班。干急诊的都算是‘超人’。”
“哎,‘超人’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和家人的疏远。”古豫无奈地摇摇头说,现在女儿上早教班,老师每次问她为什么都是爷爷、奶奶送,孩子便回答说爸爸妈妈在上班。“我老公也是医生。”
“嘟嘟嘟”,说话间,监控器发出一阵短促的鸣叫,古豫和崔永胜同时警觉地站起身:“8床有情况。”没等记者反应过来,崔永胜已经一个箭步冲过去,按压、插管……倒好的开水还一滴未动,静静地放在原处。
1月2日8时,交接完工作,已经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的李毅贤和同事们,一回到休息区便倒在椅子上。看见记者,他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轻轻摆了摆手,当作是打招呼。
健康报实习记者 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