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泌尿外科胡小鹏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AJT)杂志(移植领域排名第一、中科院Top期刊)发表了题为“Microbial bile acid metabolite ameliorates mycophenolate mofetil-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through vitamin D3 receptor(肠道微生物胆汁酸代谢产物通过维生素D3受体缓解吗替麦考酚酯胃肠道副作用)”的研究。
本研究是胡小鹏团队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减轻免疫抑制剂相关并发症这一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博士生张地、主治医师徐岳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胡小鹏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的资助。
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是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治疗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然而,近一半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相关胃肠道副作用,但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胃肠道不良事件,目前临床上仅能通过药物减量甚至停药来应对,然而这必将增加排斥反应以及疾病复发的风险。因此,探究吗替麦考酚酯导致胃肠道副作用的病理机制并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合多组学数据和基因编辑小鼠模型等实验方法,首次发现吗替麦考酚酯可明显改变肠道胆汁酸谱并破坏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外源性补充石胆酸可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改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进而显著缓解吗替麦考酚酯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这些发现阐释了吗替麦考酚酯导致胃肠道副作用的致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更为关键的是,本研究进一步发现通过外源性补充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帕立骨化醇可有效缓解小鼠模型中吗替麦考酚酯导致的胃肠道副作用,证实了这一治疗靶点的有效性,为今后临床防治此类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
文章接收后,AJT杂志第一时间邀请了移植免疫与肠道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Maria-Luisa Alegre教授为本文撰写了述评,详细介绍并讨论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重要意义。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