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王明刚、刘雨辰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林厚文、顾智淳团队,在外科学领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外科学排名第二,IF: 12.5)发表论文“A new simplified risk assessment model enhances postoperative prophylax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hinese adult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CHAT-3):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一种新型简化风险评估工具提升中国成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率(CHAT-3):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项研究创建了简化版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工具,提升了我国腹股沟疝术后VTE预防抗凝率。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手术之一,每年约进行2000万例手术,VTE是潜在的严重术后并发症,也是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非预期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国家卫健委已连续4年将“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列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2024年排名提升至第三),但我国VTE预防实施率仅为30%,依据指南实施的规范预防率更低于1%,VTE相关肺栓塞死亡率并仍未出现拐点,医疗和经济负担沉重,这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改进现有管理模式,探索适应病种的精细化管理方向,对于有效提升规范预防率,降低我国VTE事件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
开发适应病种的VTE风险评估工具对于实施有效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临床常用的Caprini评分(包括39个因素和附加风险)复杂且难以操作,实际应用环境中医务人员费时费力。为简化VTE风险评估工作,提升VTE风险评估率和准确率,团队前期依托CHAT-1数据,运用回归和9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专家咨询法创建了中国疝气术后VTE风险评估专属模型(CHAT-Score),进而设计多中心RCT研究验证新模型的可行性、明确新模型对于预防抗凝率、VTE事件、出血事件等关键性指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VTE管理质量和效能。
该项RCT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来自中国9个中心的1109例腹股沟疝气患者,随访28天的结果显示:相较于Caprini评分的传统评估模式,采用新型评估工具可显著提升整体患者(57.3% vs. 9.55%, P<0.001)和高危患者的预防抗凝率(26.2% vs. 6.0%, P <0.001),明显缩短VTE风险评估时间(1.39±0.55 min vs. 5.73±1.35 min, P <0.001),并不增加VTE事件率(0% vs. 1.66%,P =0.268)和任意出血事件率(1.18% vs. 0.67%,P =0.558)。
该研究创建了一种新型简化的VTE风险评估工具,并以RCT的研究方式首次在中国腹股沟疝患者的围术期VTE防治工作中获得验证,明确了新工具的临床可行性,提高了外科围术期VTE预防抗凝率,形成了VTE科学管理新范式,开拓了适应病种的精细化管理方向,提升了VTE管理质量和效能。
疝和腹壁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