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文化

医院概况

医院文化

【建党百年征文选登】病理科变迁记

字号: + -

记得我刚来到朝阳医院病理科的时候,科里人员并不多,总共才十几人,之后又有些人陆陆续续地来了又陆陆续续地走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里总人数一直维持在十二人左右。

那时候,病理组织学诊断数量每天大约有三四十个蜡块,偶尔四五十个蜡块就算多的了,没有细胞学诊断,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才三个蜡块,那感觉真是“过年了”。

那时病理科的技术工作全部由手工完成,可以说就是个手工作坊,技术室的自动机器只有两台磨刀机,一台粗磨一台细磨,还经常坏,所以磨刀就成了技术人员的第一基本功,每天上午切片,下午就磨刀。

我们有一块长条的细磨刀石,如果磨刀机坏了,我们就把刀按上刀背然后在磨刀石上按“8字磨刀法”开始磨刀,一磨就至少要两个小时,如果力度不够,磨的时间还要更长,常常磨得腰酸背痛。然后再被刀,就是用一块皮子来磨刀。刀磨不好片子就切不好,所以磨刀是最让人头疼的事。

组织块的处理也全部由手工操作:组织块放在脱水篮里,从一缸试剂倒到另一缸试剂里,一缸缸的要倒十二缸;浸蜡就更麻烦了,要把组织连同病理号一起一块一块地放到烤箱里融化好的小蜡碗里,然后再把这些组织一块一块的连同病理号一起转移到包埋模子里进行包埋,这些工作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因为全部是手工挪来挪去,既耗时又容易出错。

后来有了一次性刀片,省却了磨刀的痛苦,提高了切片质量。再后来又有了全自动脱水机,这样组织块不用时常暴露在外倒来倒去,减少了人为出错的机会,而且脱水机设定好程序夜间运行,第二天早晨就把组织处理好了,缩短了一天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再后来又有了包埋机。

2004年以来,伴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病理科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科主任的带领下,职工团结一致,遵守院纪院规,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发扬实干精神与奉献精神,圆满完成医院的各项任务。全科人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了和谐奋进的工作环境。不仅在临床病理诊断尤其是消化、呼吸病理诊断方面在北京市位于前列,在国内业界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均活跃于中华病理学会及北京医学会病理分会各学组。

去年,病理科主任金木兰领衔的“朝阳宽广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影像学术会议MICCAI举办的“消化道病理图像检测与分割国际挑战赛”中,获得“结肠组织分割和分类”项目组冠军,获“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及“首都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中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展示项目。申请专利2项,“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胃早癌组织学图像分类系统”和“一种构建消化道肿瘤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和系统”。近年来共有三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如今的病理科,包括研究生和规培生在内有四十余人,脱水机、包埋机、组化机等样样俱全,而且都经过了几次更新换代,质量质控都有了新的标准,还组建了分子病理实验室,增加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每天的组织学病理工作量将近一千个蜡块,其它各项技术工作如冰冻、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脱落细胞病理等等也满负荷运转。

病理科发展到如今的状态真是今非昔比。

我们在朝阳医院工作了二三十年,见证了医院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也亲身经历了病理科从手工到全自动的蜕变。从患者挤得水泄不通的工字楼就医环境到如今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从五百张病床到如今的一千八百余张病床;从病理科当初的十个人到如今的近四十人,许多新工作新项目从无到有,新技术的开展应用,处处体现了朝阳医院从弱小到不断壮大的过程,作为朝阳医院的病理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病理科 赵宏颖 李雪 金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