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朝阳

新闻中心

媒体朝阳

燕郊居民看病 北京专家坐堂

发布时间:2015-03-03 浏览次数:
字号: + -


以前燕郊市民守着大医院不敢看病,现在在家门口的三级医院不仅看上北京专家,还可以通过“新农合”报销。这样的改变,让燕郊不少患者结束了常年奔波北京的辛苦。


据统计,自去年5月,北京朝阳医院正式与燕郊燕达国际医院签约共建,以定期走诊和长期坐诊的方式,向后者派驻医疗专家后,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量均比以往翻了一番。


去年9月燕达医院又与北京新农合对接,纳入北京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也打开了面向燕郊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市场。


【改革者说】


北京医疗资源庞大。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京津冀顶层设计的推动,实现了朝阳医院和燕达医院“联姻”,真正实现医生的合理执业,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燕达国际医院医疗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卢长林


【地理】 燕郊燕达医院


燕达医院是紧邻北京、位于河北燕郊的一家民营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是三河市唯一一家三级医院。


去年,燕达医院被纳入北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意义重大。紧邻北京的燕郊地区居住着近30万进京务工人员,这些人员的医保关系绝大部分在北京,在燕郊看病无法顺利报销,因此燕达医院周边存在较大的就医人群却始终没有较高的就医率。异地就医的问题解决后,燕达医院将分散北京公立大医院就诊压力。


尴尬


医院闲置成“影视基地”


2013年5月,在山东掌管一家三级民营医院的吴波,跳槽到距北京城区20多公里的燕达国际医院做一名科室主任,他看中的是这里的平台。


3000张床位、全自动摆药机、高压氧舱……占地80万平方米的医院里,布置了“高大上”的设备。


现实却出乎吴波意料,“运营非常糟糕”,他回忆,当时最多时一天门诊量在100人左右,住院40多人,90%以上的医院空间闲置。


反而不少电视剧组看上了这里宽敞的门诊大厅和配备完善的住院病房,《青年医生》、《感动生命》等电视剧都在此拍摄。


体现在账目上则是亏损,“最多时流水账亏一个亿”,吴波说,这还不算设备损耗等隐形消耗。


直到2014年5月,多年努力终于换来与朝阳医院的一纸20年共建协议,来自北京的专家将以定期出诊和长期坐诊两种方式,支援燕达医疗医政建设。


朝阳医院呼吸科医生逯勇来到这里时,很是吃惊,不知有多羡慕燕达宽敞的病房和手术室。


但燕达医院医护诊疗执行不规范,行医随意性高也让逯勇看不惯,“二线医生晚上可以回家,这在北京怎么可能?”


患者也少得可怜,当时呼吸科住院三四人,门诊一天不到10人。


现在已成为燕达医院经营副院长的吴波分析,共建前,燕达医院“没有固定群体”,有钱人会直接去北京看病;本地人就医主要依靠新农合与医保,使得燕达医院位置尴尬。


改变定位,提升医疗人员专业素养使之与硬件匹配,就成为燕达医院生存之路。


破冰


从北京专家进驻开始


共建后,朝阳医院派科室主任、医疗专家以长驻和走诊的形式支援燕达医院,据吴波介绍,现在燕达医院实行经营与医疗双轨制管理,医疗医政由对方派驻的一名医疗院长,两名医疗副院长负责。


医疗院长胡燕生直言这里“技术力量太薄弱”,他说,半年前,他来时很多人拿着高薪却没什么工作量,这些制度弊端需要一一剔除。


身为医疗副院长、心内科主任的卢长林则用“大刀阔斧”形容他这一年的改革。进驻后,他发现部分医生缺乏责任心,“只开一些缓和症状,但没有效果的药”。


“坚决淘汰,不养吃大锅饭的人”,卢长林拿自己担任主任的心内科开刀,开除了3名职称与能力不相称的医生。


来自朝阳医院的心内科,在燕达医院走诊的专家夏昆,已经习惯了一边啃汉堡一边盯着监视器指导手术,他除了每周要按时到燕达医院走诊,还要保证重症病患求医时“随叫随到”。


夏昆乐于奔走于北京燕郊两地,这不仅让他收入提高,也能提升他的执业水平。“医生是个需要沟通的群体”,他说,再好的医生如果长期得不到锻炼,也意味着退化。


收效


北京医生留住燕郊病人


两地医护人员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收效,北京市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燕达医院门诊诊疗人次较上月增长17.27%,较2013年同期增长142.47%;出院人次较上月增长20.94%,较2013年年同期增长200.58%。


“以前没病人发愁,现在病人多了也发愁。”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晓莉说,神经内科30张床,现在已超负荷增加到42张,病床周转很紧张。


经营副院长吴波则透露,自从朝阳医院等外院专家进驻,燕达医院的整体收入、住院量和手术量每个月都会增加百分之十几,流水亏损大幅缩小,“去年数字是2000万”。


最为明显的是,每周一有北京专家坐诊时,门诊大厅里总是排着长队。吴波说,去年9月燕达医院转型为民营非营利性质,与北京新农合对接后,纳入北京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也打开了面向燕郊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市场。


神经外科病人张银(化名)曾与病友们对比燕达医院和当地其他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大概能到60%-70%”,在持平或者偏低的情况下,她还是会选择燕达的北京专家。


“医保报销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吴波说,燕郊地区70万人口是潜在的市场,只有这一家“三级医院”,今年院方还会努力推动评级,“还是需要政策层面继续打通”,他期待协同发展带来机遇。


前路


医保互通带动医疗转移


吴波所期待的政策,还有京冀两地职工医保互联互通,实时报销。“有很多人在北京工作,‘睡’在燕郊”,他说,再加上燕郊地区也有来自北京的老年人在此养老,一旦京冀医保互通,燕达医院接诊量将有更大攀升。


促进京津冀地区医院共建合作,也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


最新数字显示,2014年北京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已达到2.3亿。北京市卫计委调研发现,目前在北京就医的外地病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协和医院比例为60%,一些专科医院可能更高。


调研也显示,外地来京就医的病人大部分来自辽宁、山西等周边5个省份,占到56%,其中河北人数最多,占到四分之一。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因此提出,希望通过加强北京、河北医疗资源的交流,提升河北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去年通过将燕达医院纳入北京各区县新农合定点。这意味着,燕达医院服务半径之内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在该医院就诊既能够享受北京专家问诊,还可享受报销待遇。


由于北京新农合尚未实现市级统筹,燕达医院需要同各区县对接,签订服务协议。按照规划,双方希望以新农合“破冰”为突破,最终实现城镇医保互通。


原文链接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温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