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病历
【人文科室-叙事医学病历】一碗热干面
秦立宁
北京朝阳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主管护师。从业25年,曾于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的工作,支援宣武医院重症监护隔离病房。又于2020年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重症及危重症隔离病房。
2020年1月27日,我随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来到了新冠疫情的“暴风眼”——武汉。
在武汉协和西院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我们迎来了首批患者。患者初来到病区,都或多或少地有焦虑、烦躁的情绪。患者大多是突然被隔离,住院的用品准备不充分。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很强,患者的家人不能探视,也有的一家人患病,分别被送到医院,没法探视、送东西。见不到家人、生活用品又不凑手,这些情况也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和烦躁。于是,我们北京医疗队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我们每一名医疗队员就是每一个患者的临时家属。患者缺什么吃的、用的,我们就直接自掏腰包为患者买来、带进病房里。很多患者在我们的帮助下渐渐不再焦虑,安心治疗。
而在这批患者之中,91岁的孙爷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老人发烧,喘憋,虚弱的身体蜷缩在病床上,却拒绝治疗,一直说:“把药给更年轻的人用吧”;爷爷沉默寡言,床头放置的餐食也用的极少,安安静静,仿佛只在静等生命最后的时刻。
如何帮助老人挺过难关,我们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队友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收效甚微。高龄、病重、拒绝一切治疗,孙爷爷的状况实在让人揪心。
直到2月18日这一天,医疗队驻地来了一位做热干面的师傅。手捧着热乎乎的面条,我马上就想到了孙爷爷。我想,老人在武汉生活了这许多年,对这一碗家乡的味道应该是喜欢与想念的。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着一碗热干面走进了爷爷的病房。
我走到孙爷爷床前,像往常一样跟他打招呼。他点头示意又闭上了眼。我问:“爹爹(武汉方言把爷爷唤作爹爹),有热干面,您吃不?”爷爷的眼睛猛然睁得老大,“有么?能吃到?”由于说得太急,爷爷剧烈地咳嗽了起来。我忙过去一边帮爷爷拍背,一边拿出藏在身后的热干面说:“您看,这是什么!”。
孙爷爷连忙挣扎着坐起,嘴里还连声说着:“好,好!”。我挑起面条喂给爷爷。爷爷只吃了一口,就迫不及待地自己接过面碗说:“我自己吃吧”,边说边用筷子挑起面条吸溜、吸溜地吃起来。
我问孙爷爷:“爹爹:是这个味儿不?好吃吗?”爷爷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手里仍不停挑起面条送进嘴里。一大碗面条很快就吃的所剩无几!看着爷爷吃完,我用温热的毛巾仔细地给爷爷擦脸,擦嘴,擦眼睛。爷爷幸福地享受着,连声说:“谢谢”!此时的我眼里噙满了泪水!
吃了面的孙爷爷有了精神,就和我聊起了他的光辉历史。他是一位退伍老兵,十六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他随着部队,解放了武汉,就留守在了这里。孙爷爷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别样的光彩。武汉是他的家,更是他的军功章!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经常换着花样给老人带各种营养又美味的食物。当然,总也少不了那一碗孙爷爷的最爱——热干面。
一碗热干面打开了孙爷爷的心扉,孙爷爷不再像之前一样沉默寡言,会和我们开玩笑,会跟我们话家常。他也愿意配合并且接受治疗了。
一碗热干面也让我们医务人员重拾了救治和护理爷爷的信心。
孙爷爷的情况一天天好转起来。3月21日,经过50多天的悉心治疗和护理,孙爷爷终于可以康复出院啦。离别时,我们所有治疗护理过孙爷爷的医疗队员都赶到医院欢送他。我们无不落泪。爷爷也含着泪说:“这次武汉遭了难,感谢你们来援助。就是不知道,这以后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你们。我没有别的可以表达感谢的,我给你们敬个礼吧。”
于是,91岁的孙爷爷,坐在轮椅上,挺直了他苍老的脊背,郑重地举起右手,向我们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的队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
从武汉归来已经4个月了,但我仍然难以忘怀在那里救治过的每一位病人。
像孙爷爷这样的革命老一辈,他们将历经战争沉淀的对故乡的爱,传承给了我们。作为和平年代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把这份爱转化为守护的力量,坚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守护健康,守护生命,守护我们的家园!
上一篇: 【人文科室-叙事医学病历】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