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市医院管理中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李晓北

字号: + -

编者按: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市属医院改革发展稳定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对市属医院100名优秀共产党员、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予以表彰。

我院王玲、李晓北、杨军、吴家锋、路军丽、郑军6人荣获市医院管理中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建国、杨舒玲、梅雪3人荣获市医院管理中心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药事党支部、西院外一党支部、门诊党支部获得市医院管理中心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推送本次获优秀个人和党支部的先进事迹,希望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榜样,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做好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为推动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1907221356061.jpg

立足实际,精准援非

李晓北,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管理学硕士,主任医师。2017年-2018年担任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异国他乡。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因成绩突出,他被几内亚总统孔戴授予几内亚“国家荣誉勋团军官勋章”,成为中国援几51年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一、创新精准援非理念,推行导师培养模式

李晓北率先提出了“精准援非”的理念,即: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有限资源,事半功倍,切实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诊疗水平。他带领队员深入分析各学科现状,确定了以神经外科、创伤骨科、危重症为优先发展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带动和激励其他学科共同发展。为当地优秀骨干确定医疗队专家结成“一对一”指导关系,开展授课、操作演示、查房、讨论等教学活动。“导师制”比传统模式效果更加明显,此经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二、创新技术工作模式,填补几方技术空白

医疗队积极开展各种先进医疗技术,成功完成几内亚首例成人开胸巨大肺囊肿切除术,成功实施首例高位胸段硬膜外加双腔气管插管麻醉技术,首次实施腔内超声诊断技术,首次开展输液泵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合理应用的培训,积极推广臂丛阻滞麻醉技术,成功完成多例多发粉碎性骨折整复术等,填补了受援方多项技术空白。

结合当地创伤多发的特点,李晓北建议整合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危重症等科室,成立“中几友好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不到一年时间已完成各类创伤手术170例,多学科协同救治10余例,在群死群伤救治中,受到总统孔戴接见。

三、创新线上线下会诊,跨国救援危重病患

李晓北积极推动建立了中几友好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完成第一例远程会诊。通过线上会诊,救治几内亚危重患者,拉近了两国同行的距离,拓展了新的援非医疗途径。

李晓北率专家组驰援邻国塞拉利昂,深夜驱车数百公里,为生命危在旦夕的同胞实施急诊手术,成功挽救同胞生命,体现了祖国的强大和血浓于水的深情。

四、创新学术交流形式,成功举办医学论坛

在李晓北的倡导和组织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非国际医学论坛”,来自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共聚一堂,几内亚同行感慨说:“在几内亚还从未参加过如此高水平的医学论坛,感谢中国的帮助!”

五、创新品牌传播方式,中国文化深入人心

李晓北积极推动中几友好医院的汉语培训工作,成立了几内亚第一家开设在医院内的汉语培训中心。他亲自担任授课教师,坚持每周为当地医务人员培训汉语,弘扬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两国人民友谊。

他重视品牌传播,努力发掘亮点,弘扬援非医疗队精神。一年间,几内亚国家电视台RTG、当地报纸《SANTE PLUS INFO》以及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报》、人民网、外交部和商务部官方网站等诸多几内亚和中国的主流媒体报道医疗队34次之多。医疗队微信公众号也受到国内同行和在几华人华侨的广泛关注。